班主任論壇︱余芳芳:哦,同學,原來你也在這里?
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,于千萬年之中,時間無涯的荒野里,沒有早一步,也沒有晚一步,剛巧遇見,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,唯有輕輕地問一句:“哦,同學,原來你也在這里?”我想,自己和學生的相遇,應該是我的宿命。
我將通過三個關鍵詞:傾聽、從游、信仰,和大家分享我和學生的“這些年,這些事”。
一、傾聽:和老班聊天
曾經有一位學生,剛入班時,陽光、開朗、積極、向上,成績名列前茅。但是過了半個學期,他上課總愛打瞌睡,下課沉默寡言。我找他談話,他總會說:“老班,我沒事。”有一天,他竟然不愿來上學了,在家呆了一天。我和他的媽媽溝通并征求家長的意見,決定去家訪。孩子一開門,看到是我,說:“老班,你咋來了?”“我來看看你,吃晚飯了嗎?”“一天都沒吃了。”“家里有什么?”“方便面。”“正好我也沒吃飯,我做兩碗面,一起吃,你給我打個下手,洗菜。”
飯做好了,屋里只有吃面的聲音。“老班,你下的方便面真好吃”,我笑著看著他。這時,他放下筷子,才慢慢說著父親常家暴母親,就在昨天,他爸又喝醉了竟然拿著刀要砍他的母親。他說他從昨夜到現在,一直不敢合眼,他擔心媽媽受傷,他害怕失去媽媽。你聽,這才是問題孩子的真正問題的根源;你聽,這才是孩子對破裂家庭沒有安全感的心聲。只要我們愿意傾聽,愿意走進孩子的心靈,孩子就會愿意找老班聊聊天,親近老班。心理的教育不就是心靈和心靈的溝通,靈魂和靈魂的信任,生命和生命的貼近嗎?
前三屆帶的畢業(yè)生,每年每屆每個寒暑假,學生都會絡繹不絕地回來看我,和我聊天。有的聊工作上的成績或困惑,有的聊大學的學習、生活、人際交往,有的聊自己的愛情。我就坐著,微笑著,傾聽著。
這十年的班主任工作,讓我反思:以往,我的教育是否忽略了一些人文的關懷。有時候,我在想,或許某一個時刻,我的一個冷眼、一句言不由衷的狠話,傷害了多少孩子的內心?究竟是什么讓孩子愛學習,愛老班,愛學校?答案再清楚不過了,是生命中最柔軟的部分,是內心深處的善良、厚道,是浸潤著溫柔之需的體貼與同情。
這十年的班主任工作,讓我懂得: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可強行闖入,要給孩子們訴說成長故事的機會。我想成為能夠扶著孩子們健康地踏上社會的老班。
二、從游:向老班看齊
“雞蛋,從外打破,是食物;從內打破,是生命。人生,從外打破,是壓力;從內打破,是成長。”
開學季,我在教室里放了一張桌子,我在這里改作業(yè),讀書,寫作,孩子們在我的身邊靜靜地學習。
開學季,早讀語文、英語,小自修讀英語、寫改錯,下午讀生物,晚讀化學,晚自習練數學、物理。每天每個固定時段,我都會配合任課老師,為各學科老師做好后勤,堅守在教室,檢查教學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落實。學生有任務,目標更明確,學習生活更充實。
開學季,我邀請孩子們和我共進晚餐,一天一個孩子,我會提前詢問他想吃什么,在下午5點50分之前買好飯,孩子一下課,飯的溫度剛剛好,我們吃著、說著、笑著。
開學季,教室的地上有一片紙,我都會彎下腰撿起放進垃圾箱,漸漸地,孩子們也會自覺地把垃圾撿起,我班再也沒有值日生了,教室里竟也沒有一張紙屑。
被譽為“清華永遠的校長”梅貽琦曾說:“師生猶魚也,其形動猶游泳也。大魚前導,小魚尾隨,是從游也。從游既久,其濡染觀摩之效,自不求而至,不為而成”。是啊,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不教而教,就是言傳身教。其實無痕的教育才是大教育。
三、信仰:解老班困惑
我常想,我除了教給學生們知識、解題方法、答題技巧、分數的提高、榮譽的獲得,我還能把學生的精神世界、人生觀、價值觀引向哪里?我該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?
2015年的秋天,我仿佛找到了答案。我的一位學生在北京某軍校學習坦克制造,非常優(yōu)秀,大二時他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:“爸,學校給了我兩個選擇,一是到俄羅斯做交換生;二是從此隱姓埋名,檔案銷毀,進入某基地。”他的父親一時呆住了,他很難做出這個抉擇。盡管這位父親是名老黨員,可他49歲才有了這個兒子。孩子說“我想聽聽余老師的意見”。清楚地記得10月26號那天,這位70歲的老父親找到了我,得知他的來意后,我就說了一句話:“兒子是你的不假,但是他更屬于這個時代。”父親默然離開??粗谋秤?,我心里酸酸的。之后,這個孩子再也沒有回來和我聊聊天,再也沒有這個孩子的任何消息。我時常想:在我的余生里,我還能不能見到我的這位學生。若再相見,我會輕輕地問一句“孩子,原來你在這里”。
在這一刻,我仿佛明白了,我的教育理想應該是培養(yǎng)真正的人的思想:讓每個受教育者都成為在精神上豐富、思想上充滿信念、有奉獻精神、有家國情懷的大寫的人。